今年兩會,環保入選“十三五”主要目標任務及2016年八項重點工作,均單獨成篇,政府工作報告對于環保的闡述“振聾發聵”。受政策影響,環保“十三五”將迎來發展新風口。
政策力挺 環保產業延續春天
“這些天一直在關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支持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這對環保行業來說絕對是利好。”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認為,近幾年的兩會,在環保方面的闡述,彰顯中央對保護環境的堅定決心。“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的表述,之前也出現過,此次重審,顯然是國家對于環保產業的‘力挺’。”薛濤認為,有環境保護的國策,有市場旺盛的需求,環保產業的“黃金期”就會一直持續。
“2007年菲力的年銷售額2000萬元左右,當時業務結構單一,不具備核心技術專利,現在我們已經擁有30項國家專利與PCT國際專利,預計今年完成銷售2億~3億元人民幣,新增出口5000萬元。”談及對于產業前景的展望,江蘇菲力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邵焜琨用一組數字說明了自己的“態度”。他告訴記者,正是因為對于行業的看好,2015年12月,菲力環保引入韓國大邱環境公團和韓國恩百康斯株式會社完成增資重組,形成了“污水處理,固廢處置,水體修復”三大事業部并重的業務框架,搶食環保產業“蛋糕”。
確定目標 環保園區風生水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這為園區企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更大的機遇。”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告訴記者。借著國家政策的春風,園區的發展突飛猛進,歷經“環保之鄉”宜興40多年的產業文化積淀和20多年的建園開發,目前已培育成為全國較大的環保產業集群,構建了較為完善的環保產業公共服務支撐體系,探索出面向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的“環境醫院”模式,形成了獨特的發展優勢。
朱旭峰透露,未來園區將加大環保領軍型企業培育力度,將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推到“風口”:到“十三五”末,培育年營業收入超10億元的創新型龍頭企業30家以上,其中重點培育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國內知名領軍型環保企業2-3家,提升環保領軍型企業對環保產業的引領與支撐作用,并引進20家以上國內知名環保和10家以上跨國知名環保企業入駐園區,形成知名環保企業集聚效應,提升環保產業發展的國際化水平。
空間巨大 利好政策尚待落實
PPP模式、黑臭河整治、海綿城市建設、土壤修復……“十三五”環保產業市場空間巨大,但要想讓這些利好真正惠及企業,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的環保行業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還是比較初級的,大量技術含量低的企業以惡性手段競爭,導致重視創新研發和產品質量的優秀企業并不能充分享受產業福利。”邵焜琨認為。
“只有政策是不夠的,還要加強環境監管,做好環境信息大數據采集和信息公開,有的企業檢查時降低排放,檢查過后又接著污染,有的企業選擇夜間偷偷排污。”薛濤認為,未來隨著環境監測方式的創新、檢查力度的加大,企業不能再弄虛作假,自然會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環保產品,這樣,優秀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獲得更多成長機遇,產業也將迎來新一輪洗牌。